騰訊研究院是國內互聯網企業中最早的研究機構之一。2012年恰逢騰訊研究院五周年,《程序員》雜志總編劉江訪問了騰訊首席架構師兼研究院院長鄭全戰。
在高科技產業中,中國的互聯網可以算是異類?;ヂ摼W雖然是歐美人的發明,但以騰訊、百度、阿里巴巴、新浪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從蹣跚學步、亦步亦趨的模仿開始,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,通過扎根本土不斷研發和積累,居然最終在各個領域都后來居上。而國外的競爭者要么水土不服,要么受政府管制之困,紛紛退出了主戰場。
其實,中國的IT產業也曾有過慘痛的過去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如果想干技術,其實沒有太多選擇。除了和無線電等專業競爭進入當時并不強大的華為、中興等電信設備廠商之外,就是去銀行、電信等企業的計算中心。那是一個貿工技為主流的時代,沒有互聯網,軟件公司都很弱小。全球IT產業的核心是操作系統和計算機芯片,都是美國人的天下。
1994年,鄭全戰從北大計算機研究生畢業后,也選擇到美國深造攻讀計算機博士,在那個時代是再自然不過也非常令人羨慕的道路。
鄭全戰博士(右),騰訊公司首席架構師,騰訊研究院院長。在美國微軟總部工作時,全程參與了Windows 98到Vista,以及DirectX 6.0到9.0的研發。鄭博士曾于1992年翻譯了微軟在中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書《Microsoft Windows開發環境與技術》,是最早在中國介紹Windows NT技術的人之一。鄭博士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,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系獲博士學位。
微軟與騰訊
在微軟工作9年之后,鄭全戰在2006年選擇加盟騰訊,這出乎不少人的意料。那時候騰訊并不被人看好,商務和專業人士普遍覺得QQ只是小孩子的玩具。鄭全戰當時的理由也很簡單:騰訊具備潛力。在微軟工作的經歷培養了他的遠見:“用戶數量是關鍵的因素,如果用戶數量少而且沒有成長性,公司是很難做大的。”而騰訊恰恰具備用戶數量已很大且仍然在高速成長這兩點。
鄭全戰很快體會到微軟和騰訊的顯著不同。微軟是大團隊作戰(1997年Windows 98開發團隊有四千人),成員之間的分工細致,流程規范成熟。而騰訊當時的研發流程和代碼管理都很不規范,但決策很靈活,團隊小而精干,產品研發效率極高,是典型互聯網公司式的小步快跑。在談到這些年感觸最深的事時,鄭全戰舉了下面的例子“我常有一些關于產品的想法,但在微軟無法實現。而在騰訊,有了合適的想法,馬上就可以動手做起來。我一直覺得Windows Media Player難用,所以到騰訊一有機會,我就著手重寫播放器。我們當時只用兩三個人的團隊就完成了QQ影音。它有很多創新點,后來被馬化騰做成范例,出現在他談及怎樣做產品、怎樣做產品經理的PPT里。”
人才,人才!
然而,此時騰訊與微軟最大的差距,是人才和技術。而核心技術的建立,歸根結底,還是人才。為了吸引高端人才,打造騰訊核心競爭力,時任公司聯席CTO的熊明華開始籌劃成立研究院,有著豐富研發經驗的鄭全戰成了院長的合適人選。
2007年10月15日,國內互聯網企業中第一家專門研究機構——騰訊研究院在北京、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步設立。最初的成員只有30人,第一批人才大多是與鄭全戰熟悉,出于對他個人的信任才選擇加入的。隨后,研究院一方面鍛煉隊伍,用產品和成果說話;另一方面也與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,每年舉辦全國級高端技術創新大賽。在此過程中口碑效應逐漸發揮作用,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主動加盟。其中已成為領軍人物的就有QQ旋風的黃琰、QQ影音的Simon等。在外招人才的同時,騰訊研究院更愿意自己培養,因為這對公司的文化傳承非常重要。QQ瀏覽器的司天歌是其中的代表。
對于人才的選擇和培養,騰訊研究院看重工作熱情、聰明程度、學習能力和合作性。鄭全戰認為,即使是一流人才,沒有合作能力,也會遇到職業瓶頸。
[PageBreak]
研發之路
研發與創新并非易事,尤其是有組織地進行,而結果往往毀譽參半。歷史上著名的實驗室如貝爾實驗室和施樂的Palo Alto研究中心都是如此。它們雖然創造出不少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成果,但對公司本身卻沒有起到什么關鍵作用。IBM、微軟等公司在國內的研究院雖然經營多年,但成功轉化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。相比之下,騰訊研究院走出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研發之路。
研究院在模式識別、多媒體通信、數據挖掘、圖像處理、分詞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。到2011年,騰訊申請專利超過4000件,超過國內其他互聯網企業總和,其中研究院的貢獻超過一半。與此同時,這些技術又應用于QQ、微信、搜搜等產品,有力地支持了業務發展。
研究院本身是孵化器。5年來開發并運營了QQ瀏覽器、QQ影音、QQ輸入法、搜搜地圖街景等許多在市場上后來居上的成功產品。
研究院又是人才培訓基地。5年間,研究院總共培養和輸出了將近千人,培養了一批公司核心骨干,其中總監級以上的就有20多名。
如果對照前不久Google闡述其混合式研究的論文不難發現,騰訊研究院與前者殊途同歸。那就是模糊研究和產品開發之間的界線,同時實現學術研究成果和產品的價值。面對業界關注的如何與騰訊共存的問題,鄭全戰表示,騰訊的重心已轉為平臺建設,為開發者提供便利的開發環境,因此騰訊內部對模仿的審查越來越嚴格,力求杜絕純粹模仿性產品出現。
未來的挑戰
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的本土優勢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。隨著Apple iPhone和Google Android為代表的智能移動設備、以Amazon為代表的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的興起,整個信息產業進入技術大變革時期。中國本土的互聯網公司又一次落在了后面。
而成立5年的騰訊研究院也隨著整個公司的戰略轉型、機構改組經歷了一次調整,未來將更多地專注于人機交互、多媒體、網絡、移動技術等互聯網前沿技術研發,為公司業務發展提供互聯網基礎應用組件或技術平臺。這符合技術變革的大趨勢。
當然,對于已成為國內互聯網企業領袖之一的騰訊,對于國內首家互聯網企業研究院,我們理應抱有更高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