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寧都縣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扶貧攻堅融合發展,探索網絡扶貧新路。如今,在這個山區縣,農村電商異軍突起,托起了貧困農戶的小康夢。
精心織網 織出電商高地
近日,羅霄山脈深處,大沽鄉壟下村“郵樂購”服務站。“我家茶油一斤能賣60元,而且不愁銷。”貧困戶王春生放下手中的茶油說,“有了服務站,脫貧致富更有底氣了!”壟下全村162戶738人散居在深山密林中。多年來,由于山高路遠,農產品只能在本地小市場打轉轉,村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。
寧都探索網絡扶貧新路,破解了農產品有量無市、有質無價的困境。探路,黨委、政府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。寧都成立網絡扶貧工作領導小組,先后出臺《寧都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》等優惠政策,厚植“互聯網+農村商務”的土壤。
政府“有形”之手,激發市場“無形”之力。飛天麥光光集團與政府合作,建立了縣級電商孵化園;阿里巴巴、京東等骨干平臺建立縣級運營中心,建成農村電商服務點160個;40多家物流企業和18家快遞公司進駐農村,網絡覆蓋城鄉。
忽如一夜春風來。壟下村等偏遠山村,也感受到了電商脈動。如今,寧都電商異軍突起,被列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縣。
精準觸網 觸出扶貧樣板
為幫助群眾精準觸網,寧都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,定期舉辦免費電商扶貧培訓班。截至目前,全縣舉辦電商培訓班92期,培訓電商人才8000多人次,其中培訓貧困戶3265人次。
走進寧都電商產業孵化園,殘疾人廖竹生正在電腦前與客戶溝通。網絡培訓結束后他開了一家網店,月收入3000余元,不僅自食其力,還能補貼家用。
向來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的山茶油、土雞蛋等山貨,突然間火了,農產品網上銷售逾6億元。通過虔農農業、惠大實業等81家農業龍頭企業,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鏈,間接觸網讓貧困群眾人均增收600多元。
眼下,寧都電商扶貧到戶、參與產業鏈扶貧、分享電商扶貧溢出效益等電商扶貧模式,取得累累碩果。全省、全市電商扶貧現場推進會先后在寧都召開,全縣貧困人數也由2011年的22.1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7.4萬人。
精細耕網 耕出幸福生活
小布中小學七年級(1)班的一堂數學課與眾不同。黑板變成了屏幕,老師換成了南昌大學附屬中學名師。小布中小學,距離縣城60公里,由于難以吸引留住優秀的教師人才,教育質量落后。
扶貧先扶智,扶智斬窮根。寧都探索“互聯網+教育”,一根細細的網線,連接起了山里孩子與大山外的世界,連接起了貧瘠的鄉村教育與最新、最快、最優質的教育資源。如今,小布中小學學生學習興趣大增,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,在校學生1420人,比兩年前翻了番。
在網絡扶貧布局上,寧都從電商扶貧向全領域拓展。探索出“互聯網+教育”“互聯網+醫療”“互聯網+管理”等多種扶貧模式。
指尖滑一滑,煩心事不再煩心。竹笮鄉九塘村貧困戶黃秋海平想開一家制鞋店,試著在微信里反映了這個問題。第二天,幫扶干部就幫他們在圩鎮租下店鋪。截至目前,全縣通過“互聯網+服務”,共受理建議、咨詢、求助等各類訴求3600多件,辦結率為99.42%,貧困群眾滿意率達95%。
深耕網絡,全域運用,讓百姓生產生活更加便利富裕。寧都貧困群眾的幸福生活,正在這浩瀚的網絡中不斷延伸。
請勿作于其他商業用途.原創文章出自:南昌APP開發公司-百恒網絡http://www.dgscpc.com如轉載請注明出處!